【2019/ 12/ 08 苗栗公館-台灣油礦陳列館】
2019年底【台灣油礦陳列館】終於整修完成開放參觀了,會知道這個地方是因為到獅潭採草莓時經過"出磺坑",這地名很特別,
吸引了我們的注意,這座山城曾被稱為"小香港",當年因為石油的開採而成為一個繁華的油鄉,開啟了台灣油礦的第一章
行駛在台72線道上就能看到這棟外觀特別的紅白建築,後來才知道原來這就是【台灣油礦陳列館】
陳列館外寫著"歷史建築",可見這陳列館很早就已經存在了
1861年,清咸豐11年就發現了這裡的石油,算算時間,也已經有150幾年了
而這裡的資料更早,早在1817年粵籍客家人吳琳芳在河邊石縫中即發現了漂浮的油花
據資料記載,清咸豐年間並沒有很積極的開採油礦
陳列館裡有許多互動的體驗,坐在時光地纜車上以VR的方式體驗過往的採礦時光
到了日治時期,開始積極的開採油礦,開採量連年攀升
互動式的展出很能吸引孩童,也能達到展出的效果
二樓的展區後方有另一座VR體驗
參觀完陳列館後再到對面出磺坑採礦區走走,之前殘破的日式房舍現在已經差不多整修完工了
昔日的醫務室也差不多完工了,只是尚未開放內部參觀
這個區域裡有許多當年留下的房舍,因為區域實在很廣,要全數整修完成實在不容易
沒想到這裡還有兒童育樂所,可以想見當年山城的繁華景象了
兒童育樂所遺址
十六號舍宿區看起來似乎也整修完工了
位在十六號宿舍區旁的房舍看起來很有歷史的味道,因天色已晚有些區域還來不及參觀,只好下回再繼續囉 ! 期待全區整修後的風貌。
.............................................................................舊文請往下滑.............................................................................................
【2018/ 04/ 01 苗栗公館-油礦開發陳列館】
每每到苗栗獅潭採草莓都會經過"出磺坑",心想...這"出磺坑"倒底是什麼 ? 有一天要去瞧瞧。咱們家老大抵不過我的好奇心終於答應帶我去探個
究竟 XD
【油礦開發陳列館】左側可以看到三位正在努力工作的工人塑像,右側長長的、直通上方、沒有盡頭的索道也很讓人好奇。關於出磺坑 : 位於公
館開礦村,是台灣石油的發源地。台灣最早發現石油是在清嘉慶22年(西元1813年),在出磺坑礦場正門右前方約八十公尺處的「出磺坑第一號井」
遺址,即是日人開採的第一口井,由於出磺坑油源相當豐富,日人共鑽探了99口井。
出磺坑這個地名,是當初因為當地人發現這個地方的地底下冒出有硫磺顏色的液體,他們並不知道這就是「原油」,以為是硫磺,所以就叫「出
磺坑」了。
小童們好奇的試著了解這些沒見過的 "大零件"
雖然經過歲月的洗禮,但軌道看起來保存的還算完整
好奇的我順著斜坡上的階梯一步步向上想探個究竟
向上行走一段路之後往下回望( 向上的筆直陡坡,全長550公尺,坡度達 60度左右,相當陡斜,此為早期聯絡南寮與北寮的重要交通工具地軌式
纜車道,纜車負責載運器材、設備與人員,目前是全臺唯一保留的有軌纜車道。)
原來當年這裡為了開採石油共設置有三種交通運輸設施,分別為 : 地軌式纜車道、輕便車道、空中纜車,不得不佩服日本人做事的精神
走到纜車索道的途中可以看到右手邊的白色房子為"北寮舊辦公室",不過假日休息、大門深鎖(1924(大正13)年是礦場事務所及礦場主任宿舍,1969(民國58)
年經翻修後,改為辦公室沿用至今。)
看到一旁的標示才知道原來這裡是目前還在使用中的辦公室
由建築的外觀看來已經很有歷史了,日式建築、中國式的獅形瓦檔,很有意思的結合
辦公室的後方有座階梯順著陡坡往上,中段的右側看起來是個防空洞
這座防空洞看起來雖然古老但外觀保存尚稱完整,不過,敝人膽小只敢遠觀,不敢走到洞口探究 XD
陡坡向上另外有一棟建築,假日一樣是大門深鎖的狀態
這棟一樣是辦公行政區
沒想到這階梯還能繼續往上延伸,不得不佩服當年修築道路的人員,向上望去有兩個大大的綠圓桶
兩個綠色的大水桶,一開始以為是油槽
原來是"儲水槽",一旁的解說牌說明 : 自日據時期出磺坑就有自來水的供應了,沒想到台灣這麼早就有自來水了呢 !
雖然管線看起來已經斑剝,但儲水槽整體外觀似乎是完整的
看起來好有歷史的紅磚牆
走進這裡仿佛走進了舊有的時空,看著舊有的事物遙想當年此地的榮景
整修中的木造房舍,或許下回再來時會是斬新的一面
走回索道旁,其他的地方就沒有再深入探尋了
灰色鐵門後方目前是禁止通行的,這讓人更加好奇到底後方還有什麼....哈...
斑駁的2號白色大木門
在坡道上建設軌道、房舍、階梯....應該花了不少功夫
這樣的落差看起來好壯觀,讓我想到了金瓜石的十三層大斜底
非常珍貴的坡度索道,希望能夠好好的保存著,讓更多的後代子孫了解這台灣石油的發源地
前方正在施工中的工地應就是油礦陳列館了,整修中無緣參觀,只好下次再來碰碰運氣了(台灣油礦陳列館展示館因重新設計修建,訂於2018/
9月1日起休館
【出磺坑生活文化館】國定假日休館,再次無緣啊 ! 哈............
這應該就是"地軌式纜車" 吧 !?
一旁的商店販售"中油冰品",只吃過台糖冰品,那麼這中油冰品一定也不能錯過的 XD
口味還不少
順著一旁的道路來到"出磺坑橋",上方的高架橋為台72快速道路
過了隧道後發現有座紅色的吊橋
吊橋邊的巨石上寫著"出磺坑"-苗栗八大景之一、有台灣西部小太魯閣之美譽
另一側則寫著"磺窟響泉"
進入出磺坑後,就可看見一座醒目的鮮紅吊橋橫跨後龍溪,此座吊橋為日本人於1927(昭和2)年因應人員通行及器材運送需要所建造
的鋼索吊橋,吊橋長103公尺,寬2.7公尺,橋面由檜木板釘製而成。期間歷經兩次翻修,後因開發出磺坑深部油氣蘊藏,需使用大型重
機械,老舊吊橋不堪負荷而興建國光橋取代。中油公司基於安全顧慮,原計畫於國光橋落成後拆除吊橋,後因公館鄉公所有意接管,乃
於2000(民國89)年贈送給鄉公所。2006(民國95)年間重新檢修油漆後,開放給遊客步行懷古。(資料來源 : 台灣中油股份有限公
司網頁)
走在吊橋上沒有太大的搖晃,反而覺得非常四平八穩
高架橋下的紅吊橋,很有意思的畫面
站在橋上欣賞落日餘暉
90年歲月的老吊橋靜靜的守候在後龍溪上,為當年與現今來來往往的人們、車輛與機具搭成了一座通往幸福與成功的道路
回程的路上看到了"出磺坑第一號古油井",在當年與現在來說都是意義非凡。
關於出磺坑,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以下資料 (資料來源: 台灣中油股份有限公司網頁)
出磺坑在清末原名「硫磺窟」,大約開發於1840年(道光中葉)後龍溪對岸的福德山區,當時種植許多樟樹,墾戶在當地搭設腦寮煉製樟腦及居住,再由搬運夫負責運送樟腦油及腦沙至公館市街。當時行經後龍溪畔的搬運夫都會嗅到一股硫磺的臭味,久而久之就將這個區域稱作「硫磺窟」。直到1861年(咸豐11)年,邱苟因為教唆原住民殺人,犯案累累,為躲避官府追捕,逃到今日後龍溪旁出磺坑一帶,發現水面浮油,撈取煉製後,可以販售作燈油使用,於是利用原住民的勢力,將這一帶佔為己有,並以人工挖掘約一丈深的油井,每日汲取四十餘斤販售。
這是出磺坑第一次以人工挖掘的方式採收原油,比起1859年美國的德瑞克(Colonel Elwin Drake)在美國賓州的提塔斯維爾小鎮(Titusville)所鑿的世界第一口油井,晚了二年的時間,也因此出磺坑成為世界石油史上第二古老的油田。值得一提的是美國賓州的提塔斯維爾油田現在已不再產出石油及天然氣,但出磺坑卻不斷發現新的深層油氣層,至2012年為止已開鑿至第147號井,以每日產量10萬立方公尺計算,預估可持續生產約20年之天然氣供民生使用,已屆150歲高齡、全球第二古老的出磺坑老油田依然生氣蓬勃。
2019/ 01/ 05 這次特別來到苗栗公館的【出磺坑城隍廟】,為了一窺"牛鬥峽谷"的面貌
當今少見的演戲台
廟旁有個大大的綠色大油糟
站在【城隍廟】前廣場向前望去,果然可以看到由左右兩座山勢形成的【牛鬥峽谷】,形似兩頭相對的牛頭,需要一點點想像力 XD,
如果能找到更高的點來眺望【牛鬥峽谷】應該會更壯觀才是
開礦社區的油田分佈圖,這油田的分佈還真廣啊 !
依然是整修中的【油礦陳列館】,有機會再來參觀囉 !
【台灣油礦陳列館(出磺坑)】
地址: 苗栗縣公館鄉開礦村36號
電話 : 037-221300
女火竹